“小刘老师,这个花瓣怎么卷才好看呀?”
“咱们把这个扭扭棒像小蜗牛一样卷起来。”
……
上午9点半,南定镇南宿舍社区老年大学的手工教室里已是一派温馨景象。教室前方,一位青年教师正耐心示范着每一个步骤。十几位银发学员则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扭扭棒玫瑰花盆栽。每周二上午,这里成了他们最期待的“银龄聚会”。
这位被老人们唤作“小刘老师”的90后姑娘刘虹潇,是社区老年大学教师团队里最年轻的志愿者。2022年刘虹潇通过社区招聘考试成为基层工作者,恰逢社区组织手工活动,缺一位手工老师,她主动请缨:“我从小跟姥姥学剪纸,让我试试吧!”
在一次次手工活动中,刘虹潇发现,社区里的许多老人渴望的不仅是学习新技能,更是在寻找退休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我希望通过手工,教会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剪纸、一朵衍纸花,也能让他们收获快乐和力量。”刘虹潇说道。看着老人们完成作品时的笑容,她找到了坚持的意义。2023年社区组建老年大学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担任手工班志愿教师。
走进手工教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那组“指尖上的二十四节气”作品展示。立春的剪纸窗花,立夏的铃兰衍纸挂件,冬至的腊梅扭扭棒花束……刘虹潇将传统手工艺与节气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布艺堆绣、衍纸花艺、剪纸艺术等六大课程模块,让老年人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每周来上课都特别开心,和老姐妹们说说笑笑,整个人都开朗了。小刘老师教得特别细,我们年纪大了,手没那么灵活,眼睛也花了,但她总是不断地鼓励我们,她不像老师,倒像自家孙女在教手艺呢!”75岁的学员程阿姨笑着说。考虑到老年学员的特点,刘虹潇摸索出“分步拆解+创意延伸”的特色教法,把复杂作品分解成若干简单步骤,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在课堂上完成作品。
众多学员中,最让刘虹潇触动的是左阿姨的变化。手工班首次招生时,左阿姨因没有智能手机,错过了报名。她拉着刘虹潇的手说:“姑娘,明年报名的时候能来告诉我一声吗?”原来,左阿姨的丈夫刚刚过世,孩子们都在外地,她希望能找到些事情让自己走出悲伤。
第二年,左阿姨顺利进入了手工班。刚开始上课时,左阿姨总坐在角落,口袋里揣着块小手巾。有时做着手工,眼泪就掉下来了。刘虹潇发现后,经常对她进行心理疏导,还让其他学员多和她交流。几个月后,左阿姨渐渐走出阴霾,还成为了班里的“手工达人”,那块小手巾也从擦泪变成了擦汗。
在每月举办的南定镇“睦邻集市”及各类公益集市上,刘虹潇会带着老人们完成的部分作品进行义卖,所得收益用于社区困难帮扶等各项服务,不仅为社区公益事业筹集了资金,更让老人们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被服务者”变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青春与银发相遇,传统与创新交融。在这场跨代际的“双向奔赴”中,刘虹潇用青春的热忱,守护着这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让银发岁月绽放出别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