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心路小站”法治微课堂又与大家见面啦!暑期已至,享受假期的同时,网络安全不容忽视。网络是信息宝库,为未成年人打开知识大门、拓宽视野,但也暗藏威胁大家身心健康的风险。今天我们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携手筑牢青春防线!
网络陷阱小故事
01
指尖上的谣言,心灵上的伤痕
小明暑假直播,为博流量与关注,PS图片造谣同学小罗偷窃,并公开其隐私,引发网民对小罗的网络暴力。小罗不堪恶意言语的攻击,精神崩溃,出现严重焦虑与厌学的症状,心理遭遇重创。小明恶意造谣的行为涉嫌违法,不仅给小罗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更使自己付出了学校严肃处分和面临法律责任的代价。
02
免费游戏皮肤背后的陷阱
12岁小宇暑假刷短视频,被“免费领游戏皮肤”吸引,加好友后进群。对方以未成年人需家长手机确认等为由,骗其用妈妈手机操作,扫码后称账号冻结要交500元解冻费,还进行恐吓。小宇转账后,对方又要1000元手续费,他才察觉被骗。妈妈发现支付记录询问后真相大白,报警后钱财难以追回,家人懊悔不已。
网络陷阱隐患多
1、沉迷于无休止的游戏或短视频不仅消耗宝贵时光,更容易引发视力下降、作息紊乱等健康问题;
2、轻信网络上的虚假中奖信息或伪装成同龄人的诈骗分子,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甚至家庭财产损失;
3、在社交平台随意添加陌生好友或参与不明链接的互动,极易遭遇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侵扰或被诱导参与危险活动;
4、不加筛选地浏览网络内容,可能接触到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尚未成熟的心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诱使模仿危险行为,严重威胁其身心安全和健康发展。
暑期网络安全防范,
我们该怎么做?
家长篇
做好孩子网络世界的引航者
1. 立规矩,明界限:约定上网时长,安排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规定可访问网站类型,引导健康上网。
2. 多陪伴,常沟通:了解孩子需求,关注其上网行为,通过观察、倾听和交流进行针对性规范引导。
3. 强管理,善监督:提醒孩子防范“发福利”诈骗;不透露支付密码,给支付类APP设应用锁,关闭免密支付,不关联银行卡与游戏、直播账户,定期查余额和账单。
4. 树榜样,共成长:和孩子一起找适龄网络内容,用好“青少年守护模式”,限制上网时长,防范沉迷和不理性消费。
孩子篇
做网络世界的自律探索者
1. 重隐私,慎分享:不轻易泄露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设好社交账号隐私权限,发布内容前谨慎思考。
2. 辨信息,抵诱惑: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真假好坏,不盲目相信传播;遇不良信息立即关闭并告知家长老师;拒绝不良诱惑,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下载未知软件。
3. 控时间,防沉迷:制定暑期上网时间表,每天不超2小时;丰富生活,多参与户外活动、培养兴趣,减少对网络依赖。
4. 善交友,讲文明:谨慎网络交友,不随意加陌生人、私下见面;交流用文明用语,不侮辱诽谤他人,不参与网络欺凌,如遇不文明玩家可举报或屏蔽。
普法小课堂
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关系的日益密切,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规范网络信息内容、保护个人信息、防治网络沉迷等作出规定,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持。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相关条款:
第二十二条【禁止制作、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网络信息。
第四十四条【合理限制未成年人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心
路”
寄
语
同学们,网络世界缤纷多彩,也暗藏风险。个人信息如珍宝,莫随意泄露;网络言行守底线,不造谣传谣。让我们以理性为舟,以自律为桨,安全畅游网络海洋,拥抱充实快乐暑假!
来 源:樊城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