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知社学术圈》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每天被无数的网络产品无缝轰炸,不光无法想象安静、单调的农业时代是怎样一副图景,甚至无法理解80后说的每周二电视机上的大圆球是什么意思。不光碎片化时间已经完全被填满,甚至整块时间也正在被夺走。但是就在这个精神产品几乎无限供给的时代,无聊感正在悄悄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尤其是网络产品消费的主力人群——30岁以下的年轻人正在陷入“越刷越无聊,越无聊越刷”的无解循环中。这种吊诡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1990年代每周二下午的固定画面
也不必去追溯过分久远的历史,就以80后的生活体验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能玩到任天堂游戏机实在是很开心,但是许多游戏被卡在一些难关处无法通过,拜名师访高友也无法解决于是成为童年的无数遗憾之一,记忆深刻。现在还有这种事?游戏还没下载完,一命速通,全程无伤,文字版图文版视频版攻略已经看了几十个,获得手把手的讲解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有点无聊?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帖子、P图中,想看什么都有,永远也看不完,理论上,我们应该没有时间感到无聊了。但是人们的感受似乎没那么简单: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年的跟踪调研,对超过10万名美国初中和高中学生以及超过2.8万名中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无聊感在2009年至2020年间急剧增加,这与精神产品的暴增趋势似乎出现了背反。
图源:DALL—E
普通人对“无聊感”这件事可能没那么重视,但是对于心理学专家来说,长期的无聊感是一件必须引起重视的负面状态,它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减少幸福感,甚至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心理问题都有关联,严重者会带来虐待和暴力攻击等行为。因此,探寻无聊感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加以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仔细梳理,研究团队总结出了三大可能导致无聊感的主因:
1.内容刺激太多提高了满足阈值
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习惯于接触高刺激性的内容,如快节奏的短视频、激烈的电子游戏或社交媒体上的即时反馈。这些内容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如鲜艳的画面、快速的场景切换或奖励机制)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多巴胺被释放,使你想要重复同样的行为。长时间的的反复刺激,大脑就会对多巴胺变得不敏感,并开始渴望更多的多巴胺来获得快乐。这是人类正常的生理调节机制,就像爱吃的东西吃的太多也会吐。
由于刺激的内容随处可见且持续不断,人们对其习以为常并感到厌倦。这就是为什么在如此丰富的刺激(内容)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会感到更加无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联网游戏外挂如此泛滥:玩家需要更高的满足,更快的满足,一局游戏就拿两三个击败太没意思了,我要更多!
外挂是打不死的小强,因为有市场
2.手机的贴身服务导致注意力分散
手机承载一切,手机全天候陪伴,于是手机严重分散了年轻人的注意力:因为随时可能弹出聊天信息、内容推送或者刷新通知。例如,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开始观看电视剧或电影五分钟后就开始摆弄手机,边玩游戏或浏览网页边观看流媒体视频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多任务处理剥夺了我们集中精力和享受内容的机会和能力,年轻人难以体验到“心流”(flow)状态,即一种全神贯注、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这种注意力分散使得原本可能有趣的活动变得乏味。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意力分散还会削弱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剧无聊倾向。这种情况甚至严重到,一群人真正坐到一起的时候,依然是每个人独自低头刷手机,并没有兴趣和对面的真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因为这种对话可能只是谈论天气或者股市,有点“无聊”。
3.丰富但是碎片化的内容缺乏意义感
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消费速度变得更快,人们寻求能够快速刺激他们的内容。因此,内容创作者开始蜂拥而至,制作“短”且“高影响力”的内容,例如短视频经常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五分钟给你讲完,所有的男主都叫小帅,女主都叫小美。剪辑好的话确实能理解整个剧情,但是这是帮你省下了85分钟的时间还是剥夺了你欣赏完整电影艺术的机会呢?
短视频就像无数拼在一起的碎玻璃,每一块不能说不好看,但是总体无意义
研究表明,人们经常快速地消化不相关的“信息片段”,让他们感到空虚和空虚。事实证明,“意义的联系”对于我们真正感到满足至关重要。从头到尾欣赏一部故事片、小说或游戏,可以带来令人满意的连贯体验,我们仿佛沉浸在那个世界里,成为其中的居民。即使看完之后,我们还能继续思考,沉浸其中大约一周,并且在与同好进行讨论时,会有更多的话题和思想的火花甚至恶搞的灵感,无比欢乐。
这个经典镜头确实是可以剪掉的过场戏
最后,网络产品具有某种成瘾性的恶性循环:上述种种原因会导致人们产生无聊感,而人们对抗这种无聊感的办法则是,刷更多的内容,这会带来更强的无聊感。因此,钓鱼这种看似无聊的活动正在广泛流行就变得容易理解了:钓鱼需要安静的坐着,长时间的坐着,除了盯着浮漂什么都不做。这本身就是一种注意力回归的行为,全神贯注的状态会带来放松感,不定时的收获则会带来满足感。从整理钓具,安排时间、地点,最终空手或者满载而归,这一整套仪式感满满的行动带来了连贯的意义感。最关键的是,钓鱼可以不带手机,无声的告诉这个世界:
我正在消失中,不要烦我。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71-024-00155-9#Sec9
https://www.zmescience.com/science/news-science/people-are-getting-bo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