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有话说
技能照亮前程——技兴赣鄱。今年4月,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经过激烈角逐,一批技能“高手”脱颖而出。一技成,天下行,匠心聚、百业兴。让我们走进各个赛项的冠军们,倾听他们干一行、钻一行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赤子情怀,抒写他们挑战自我、勇于突破的拼搏精神……
刘翔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第一名,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在读学生。
藏在网线里的秘密
初次接触信息网络布线时,那些粗细不一的网线、形态各异的模块和眼花缭乱的工具,像一团乱麻般将我困住。在实训室第一次练习水晶头制作,钳子力度和捋线的方法没掌握好,8根纤细的铜芯不是歪歪扭扭就是长短不一。看着同学陆续完成标准的“直通线”,我反复返工十几次,手中的网线却依旧参差不齐,指导老师注意到我的问题说道:“做水晶头首先要捋直这些线,然后要快、准、稳地剪平,最后插进水晶头里即可。”这句话像一束光,让我明白耐心和细节才是打开技能之门的钥匙。临近比赛,光纤熔接陷入瓶颈,损耗过大难以控制。反复尝试无果后,我放下数据执念,拆解操作:观察端面时,让呼吸与动作同频;熔接瞬间,专注弧光交融。比赛现场,借肌肉记忆沉稳操作,看到近乎完美的熔接结果,我明白,比赛是与“更好的自己”较劲,技能之路,唯坚守、重细节,方能破茧。
刘云波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 智能硬件装调项目第一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专任教师。
老将的执念
他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酸胀的双眼。放大镜下,0402封装的贴片电阻小得几乎看不见。年轻人劝他:“刘老师,换大元件吧,别难为自己。”他却摇头:“赛场上可没特殊照顾。”
为了克服老花,他给自己加训——每天在强光下练习至少两小时精密焊接;看不清型号,就硬背下所有元件参数和外形特点。经过刻苦的训练,可以完美的完成0.3毫米引脚间距的芯片焊接。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电路板知道,这个倔强的中年人,是用二十年岁月打磨出了比放大镜更精准的“匠心之眼”。
谢黄敏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 平面设计技术专业第一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多媒体制作专业在读学生。
设计路上没有捷径,唯有热爱与坚持
刚接触平面设计时,谢黄敏连基础的图层蒙版都操作不熟练。为了攻克难关,她把自己“锁”在工作室,对着老师录制的教程反复练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快捷键和操作技巧。有一次,为完成一项海报设计任务,她连续三天熬夜修改方案,却始终达不到理想效果。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指导老师一句“设计源于生活”点醒了她。她开始留意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地铁站的宣传画,甚至观察树叶的脉络、建筑的光影。慢慢地,她找到了设计的灵感密码。比赛前一个月,谢黄敏每天在工作室和小伙伴们训练超12小时以上。赛场上,她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创意脱颖而出。她说:“设计路上没有捷径,唯有热爱与坚持,才能在方寸之间,绽放无限可能。”
熊嘉铭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 飞机维修项目第一名,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职员。
在飞机维修中书写匠心答卷
作为公司省赛队伍中成绩最后一名进入的,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在比赛前一个月展开了最后的努力。由于今年的赛题相较于往年做了很大改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及时对样题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评分标准针对得分点进行了专项练习,做到重要得分点不扣分。对于我不太擅长的项目,我尽自己所能学习最标准的操作步骤,做到不该扣分少扣分。遇到困难的地方我会及时求助教练们解决,同时利用个人时间勤学苦练。
在赛场上,操作时做到有条不紊,遇到突发状况迅速冷静下来解决。尽管知道自己第一门成绩失利,还是稳住了心态继续进行后面的三场比赛,并通过后面三场成绩逆风翻盘拿到了第一名。
谭菊华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 集成电路工程技术项目第一名,南昌技师学院专任教师。
集成电路上的冠军匠心
在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上,谭菊华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所有评委,荣获集成电路工程技术赛项的冠军。备赛期间,谭菊华以“5+2”“白+黑”的拼搏精神,日夜淬炼技能。她将清晨的微光与深夜的灯火化作精进技能的阶梯,面对高强度训练和技术难题,从不退缩。她坚持“问题不过夜”,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全身心投入技术细节的打磨。正是这份对技能的执着与热爱,让她在决赛中展现出近乎零误差的操作,最终问鼎冠军。
谭菊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匠心精神,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事业,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
来源:省就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