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打撤的蛋糕,真的越做越大了。”
国庆期间,《暗区突围》官宣手游DAU破1000万,这款上线三年的产品让我不禁再次感慨如今搜打撤赛道的火爆。
搜打撤品类崛起的同时,机会与竞争并存的现象也越发突出。一方面该玩法受众群体正在急剧增长,盘子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内外各大厂商在研新品很多,未来预计陆续上线,整体竞争十分激烈。
《暗区突围》作为国产搜打撤手游的开创者,一开始就以硬核的搜打撤体验受到玩家青睐,尽管过去在不少人的传统认知里,硬核一词似乎天然圈定了受众的范围,但纵观在搜打撤玩法不断出圈的近一年时间里《暗区突围》的表现——DAU创新高、长期稳健在畅销榜前列位置——都证明了这款产品对大众玩家的长期吸引力。
那么,为什么在当前的竞争形势之下,《暗区突围》还能不断突破自我,登上新的高峰?
从赛道破局,到玩家的“回头是暗”
在玩家圈子里,有一个“回头是暗”的梗,意思是说,即便搜打撤新品不断涌现,但很多玩家往往都忍不住重新回到《暗区突围》。
这个梗虽然带着打趣的性质,但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两件事。
一是随着搜打撤市场的喷发,玩家已经品鉴了不少产品,对这一品类有了更深的认知,对游戏体验也有了更高需求;二是《暗区突围》作为国内该赛道开辟者,在玩家心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而要理解《暗区突围》这种超出许多人预期的生命力与持久的玩家粘性,就不得不提到这款产品上线三年以来的“坚持”与“改变”。
众所周知,《暗区突围》有一个明确的标签:硬核。但《暗区突围》的“硬核”不等同于“高门槛”,而是一方面反映在枪械拟真、表现写实的整体风格上。
比如游戏中陆续推出的QBZ191、QBU191和QBZ192三款国产枪械,不仅在外观表现上高度还原,在装弹方式等动作细节表现上也做了一一对标。
另一方面,《暗区突围》的硬核还反映在信息博弈、战术多变等方面的玩法深度层面上。搜打撤的核心是风险的博弈,《暗区突围》则将其进一步具象化为信息和心理的博弈,但要不要承担风险去获取这些信息,获得情报后是否立即作出反应,则都交给了玩家来自行判断,而这正是其“硬核”的乐趣所在。
回顾游戏一直以来的变化,你会发现这一底层的产品逻辑未曾动摇过。
前几个赛季,《暗区突围》陆续加入了多种有战术价值的道具,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博弈的刺激和乐趣。比如S13新增的能探查区域范围敌对玩家动向的扫描终端、可以吸附在任意物体上的监控球,都是以获取信息差为特点。
而在S14,《暗区突围》又在场景、天气等方面增添了更多信息的获取与干扰细节,例如靠近要塞的广播喇叭,玩家就能听到要塞其他位置战区实时的信息播报;而在特殊活动模式中碰上沙尘暴天气,热成像的功能则会削弱,且途径沙堆会留下脚印。
还值得一提的是,《暗区突围》也考虑到了更接近“原教旨”意义上的硬核玩家的需求,在近期的S15体验服推出了“硬核模式”,移除了准星、命中反馈和小地图等等操作辅助,专门为追求极致操作的玩家打造了一个更纯粹的竞技环境,也得到了普遍的好评。
但《暗区突围》能创下玩家活跃新高,除了坚持自身招牌的硬核体验,还源于两项重要的改变。
一个是轻量化减负。S13赛季以来,《暗区突围》便在操作上进行了不少减负优化,比如一键换弹等等,而到了S14赛季又加入了准星,进一步表明了他们希望能把这种举措改革到底。
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一键换弹,《暗区突围》也并没有改变原本的理念和逻辑:枪弹的更换依然需要有子弹和弹夹,但在操作和表现流程上将其简化。
S14新增压弹动画
这种改变也不难理解,《暗区突围》已经再次站在了搜打撤品类爆发的分界点上,要拥抱更多玩家,就得做出一个必然的选择:“硬核”标签需要坚持,但容易让玩家望而却步、“面目可憎”的面具,也需要先卸下,才能让更多玩家放手大胆地尝试游戏。从结果来看,显然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暗区突围》的另一个重要改变,就是大胆对品类本身“下刀”——针对搜打撤品类的传统痛点所做出的一系列改变,让游戏不断向“搜得到、不逼战、撤得易”的体验靠拢。
比如在改动很密集的S13赛季,看得出《暗区突围》就是铁了心要加速解决玩家在各个体验环节上的痛点。针对游戏的高级资源点的数量,撤离点的分布以及操作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做了优化,还做出了强化封锁区必出大金的调整,去串联解决玩家搜索物资和自主避战的难题。
实际上你能看到,三年来,《暗区突围》能在保持硬核的基础特色之上,通过版本迭代逐步解决品类固有痛点、改善游戏对局环境和降低上手门槛的过程,也正是搜打撤整个品类从小众迈向全民化的缩影——不仅有了更容易被一般玩家接受的体验门槛,还在搜、打、撤三个环节上有了更舒适的设计和更扎实的体验。
S14加入的增援机制,也缓解了新手玩家的压力
基于这种体验,《暗区突围》能在上线三年后再创新高,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了。
一千万DAU,和一个新的起点
随着DAU突破千万,《暗区突围》已经证明了其在搜打撤赛道的头部位置。但或许更具意义的事情是,在“万物皆可搜打撤”的行业大混战环境下,攀到新高度的《暗区突围》,还是能够让我们窥见未来搜打撤品类嬗变的窗口。
为什么能这么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毕竟《暗区突围》本身就是国产搜打撤赛道的开辟者,影响了很多核心玩家的心智和对这类游戏的认知,而上线后三年的稳健发育,又使其在解决品类固有的“搜不到、打不过、撤不掉”等痛点上,往前迈出了一大步,很多后来的搜打撤产品,其实很难说能够完全不受其影响。
玩家认为好的游戏体验源于“沉淀”
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两个值得一提的视角。
一方面,《暗区突围》在过去三年来物价和经济系统一直比较稳定。
交易市场和经济运转的稳定,是所有以搜打撤玩法为主的产品不容忽视的长期性问题,而现在,《暗区突围》用三年时间证明了他们已经先迈过了这极为关键的一道坎。
要知道,搜打撤产品的三个环节——搜索、对抗和撤离环环紧扣,版本的迭代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而《暗区突围》能在玩家群体逐渐壮大,同时产品不断优化、提高撤离率甚至出金率的基础上,保证游戏经济的长期合理运转,无疑十分可贵。且对玩家来说,这种稳定更像是一份能留下来的心安和信任感。
能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暗区突围》能长期深入玩家群体聆听他们的声音,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比如近期策划117在回应S15赛季体验服的问题时就提到,随着玩家群体逐渐壮大,他们也会做策略性调整来保障低物价。
另一方面,随着搜打撤的玩家越来越多,类型的分化带来的冲突也会更加明显,鼠鼠党、猛攻党;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玩家,求稳至上的玩家...如何在对局内实现更好的不同类型玩家的共存,就成了下一个长期性命题。
而从之前数个赛季的改动能看到,《暗区突围》一直在保证自身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去做多元化的沙盒体验,让玩家在战术选择上有更高的自由度。换言之,就是给所有类型的玩家都有宽裕的选择空间。
比如《暗区突围》注重在对局内的信息博弈,并在此前提上对物资分布等要素做了一系列优化,例如在非危险区增加机密保险箱等等,足以看出他们并不一味希望玩家进行高强度对抗,而是鼓励玩家充分利用信息差、自主选择摸金体验,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去承担博弈的风险。
再比如S15的硬核模式,它的优化不是削弱核心,而是在玩家基数已经充分扩大的前提下,通过模式细分来满足不同玩家需求。
“多元沙盒、自由战术”,这种理念无疑能够帮助《暗区突围》承接今天搜打撤的各种各样的玩家,同时也是这款产品在成为大众热门之后,能够继续挖掘品类新的可能性、迈向长线的关键。
结语
回过头来看,不管是开辟国产搜打撤道路、在红海市场中二次生长,还是去拓宽“硬核”标签的受众,满足各类玩家的体验,《暗区突围》的这些策略之所以能奏效,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他们对搜打撤这一品类的深刻理解。
这种对品类核心乐趣的理解,体现在他们选择“死磕”的游戏体验上,想方设法改善对局环境,不断围绕搜索、对抗和撤离体验做长期性的打磨和体验优化。而这,也成了今天《暗区突围》能不断拉拢新一批搜打撤受众群体的筹码。
同样,这种理解也反映在他们对自身产品定位、对不断更迭的玩家需求的清晰认知上,坚持产品在硬核与多元化上的独特性,同时密切关注玩家群体的声音,简化操作流程、推出硬核模式,让游戏本身的特色能与越来越多的玩家需求更好地耦合。
因此不夸张地讲,厂商对搜打撤这一品类及其玩家群体需求的理解,也是他们角逐搜打撤赛道下半场的关键。《暗区突围》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未来还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惊喜,令人期待。
招游戏产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