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现代生活的浪潮下,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深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嵩明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精心制作了“非遗练习生”系列视频,邀请“素人”学习非遗、了解非遗、感悟非遗、弘扬非遗。
今天推出“非遗练习生”第十期:硬核挑战“嵩明舞龙”
本期邀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凤仙老师与练习生小龚,走进嵩明舞龙。
在小街镇,舞龙是当地长期传承的民间技艺。这里有众多舞龙队,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妇女老人、青壮年及10多岁的孩子。每逢春节,当地的舞龙队纷纷登场,一条条龙上下翻飞,热闹非凡。甚至一些婚庆、开业等活动也会邀请舞龙队助兴,舞龙文化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龙尾压低!腰弯着点!”在甸丰村委会来招上村民小组公益园内,县级舞龙传承人李凤仙的教学声穿透舞龙的音乐。李老师给小龚介绍了这条龙的组成,包含龙珠、龙头、龙身一共有九节龙。每一节都需要一位老师专门操控,并且舞龙队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李老师问小龚想学哪一节,还没等小龚回答,舞龙头的老师便让小龚来耍龙头了。
舞龙
老师把龙头递到小龚手上,小龚说:“这个龙头不重,很轻。”老师听到后笑着说道:“一会你再说重不重。“他下意识地用尽全力攥紧龙杆,生怕龙头不稳掉落。他严格按照李老师的要求,尝试着做出基础的“举龙头”“左右摆动”动作。仅仅几分钟后,问题就显现了——他的双手,特别是掌心处,因为过度紧张和用力摩擦,已然泛红,甚至手腕已经开始酸痛痛。小龚忍不住停下,甩了甩酸胀发红的手。
李凤仙老师见状,温和地笑了,示意小龚先放下龙头。“小龚,莫慌,力气不是这样使的。”她走近,拿起龙头亲自示范。李老师特别强调了手腕的灵活性:“舞龙头的精髓在手腕!硬邦邦地挥,费力还难看。要学会用手腕‘带’,轻轻一抖一转,龙头的方向就变了,又省力又灵活。感觉龙头的惯性,顺着它的劲儿走,这叫‘借力’。”
为了让小龚体会“松而不懈”的感觉和掌握步伐与持龙的协调,李老师安排了一个基础却关键的练习:抬着龙头绕圈。
“跟着我的节奏,围着场子跑起来!”
“抬高一点”
“跑圆了”
小龚深吸一口气,按照老师教的起初他还有些踉跄,但跑了几圈后,在其他老师的配合下他渐渐找到了李老师说的那种“不紧紧捏着”的感觉,脚步也稳了,当李老师再次指导他尝试简单的“八字舞龙”基础时,小龚的手明显放松了许多。虽然动作生硬,步伐也不够流畅,他不再是和龙头“较劲”,而是和龙身的其他老师“默契”配合。
成品展示时,他与龙头仿佛融为一体,成功地将一段基础的舞龙连贯地呈现了出来!李老师点评小龚的学习成果说道:“小龚你耍的还是很好的,但是差着点技巧,跟着我们多学学,以后要当老师呢。”
我们的“非遗练习生”系列节目还将继续更新,诚挚邀请您参与到我们的系列节目中,一起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记得持续关注“非遗练习生”系列。下一期,我们不见不散!
记者:张雨菲|编辑:李艳娜
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