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暑假,家长跟我咨询最多就是就是手机和游戏,要怎么让孩子放下?压根没有一点办法。
无论家长怎么苦口婆心,怎么暴跳如雷,孩子的手机该怎么玩还怎么玩。
父母温和一点,孩子还能好好说话,但手机未必能放得下来。
父母但凡语气差一点,唠叨多点,催得狠点,孩子立刻变得刺毛和烦躁,甚至跟父母吵起来或软抵抗。
难道手机就那么难以放下吗?难道游戏就那么吸引吗?
换个角度想想,手机的确容易上瘾,玩游戏时也的确有很多爽感,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即时多巴胺。
别说是孩子们了,换作成年人,当你心情不好,觉得生活迷茫,情绪低落时,此时你习惯的处理方式:
要么是找点乐子,来修复一下状态,要么刷会手机,打发点时间,让自己不至于太难过,要么找朋友聚会,寻求一点热闹和安慰。
一个人在情绪低落和丧失自信,遇到坎时,少有人能迎头而上,本能的都会缩一缩,退一退,找点轻松的事情逃避一会。
成人的释放情绪和平复方式比较多元,尚且如此难以摆脱内耗,又何况青少年呢?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逃避的渠道的主体只有家和虚拟世界。除非孩子有很多朋友,热爱运动,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但往往那些沉迷手机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多交心的朋友,也没有太精彩和多元的生活。
他们往往是乖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和规划指哪打哪。
父母的严格要求与事无巨细的参与,让孩子已经习惯了压抑和服从。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自主意识的觉醒,以及在学业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孩子的想法与情绪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父母还用过去的严厉与高压来面对孩子,孩子只会陷入自我否认和自我怀疑,内耗情绪增多时,自然就逃避于网络了。
因为在网络中,那是孩子唯一感觉到安全和温暖的所在。
如果不是现实生活太过于沉闷和骨感,孩子也不会在虚拟世界里,失去自我。
家长既要看到孩子沉迷游戏的现实,也要看到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痛苦与挣扎,遵循3个原则,助力孩子放下手机:
第一个原则:父母不要看到手机,就贴标签视为洪水猛兽。
有很多父母对于手机恨之入骨,一看孩子玩就上火就开骂,特别愤怒。
觉得是手机和游戏毁了孩子,让一个原本上进的小孩变成废物。
手机只是一个导火索,即便孩子不玩手机,学习也未必不会暴跌。
家长也要看到孩子迷恋手机的背后,也有着孩子的正向需求,比如手机给孩子提供的情绪价值,让孩子觉得满足和有意思,让自己回弹的信心。
任何负面事情中,都有其正向动机,父母后退一步,就能看到更多表面背后的真相。
第二个原则:觉察和理解孩子玩手机背后的无奈与内耗,多给正向赋能
那些沉迷手机的小孩,往往都是早期被父母管得特别严格,要求很高,高压高控的孩子。
在父母的严厉之下,孩子不得不顺从,但到了青春期后,孩子就自然反抗了。
前期有多温顺,反抗时就有多激烈,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被高控的乖孩子,反抗起来就彻底爆发了。
这时父母一见品学兼优,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像变个人一样,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手机这个罪魁祸首。
手机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出问题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前边高压高控,后边控不住就翻车了。
父母看到孩子内心的委屈与无奈,意识到自己前期教育方式偏颇才导致了孩子当下的心力不足。
调整反馈方式,从负面评判到正向鼓励,孩子才能慢慢放下手机。
第三个原则:不要心急改变孩子,多创造一些外出和相处机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着急焦虑,都能理解,但太着急时,反而自己成为新的问题。
一心想改变孩子,往往会加速问题的激化。
如果手机和游戏已经成瘾,短时间是不可能有改变的,不妨从修复跟孩子的关系,然后创造更多与孩子沟通与外出。
让孩子多找点事情做,从做事中体会乐趣和有意思,变相玩手机时间就少了很多。
硬碰硬的强势干预,或者太心急的父母刚做出略微改变,就想让孩子有大幅改变,这压根是不可能的。
沉迷游戏是一个冰冻三尺的过程,除了瘾还有匮乏的价值感,归属感,安全感和胜任感,以及被需要,被尊重和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