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田园诗里的情境,正成为当代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网络游戏世界中寻求的生活日常。种下像素化的作物,成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数字农民”,为什么让年轻人如此着迷?
在屏幕里渔猎、耕种、烧窑
在宿舍休息时,大四学生小赵打开电脑上一款名为《星露谷物语》的游戏。在这个像素风格的模拟经营游戏中,她的虚拟角色经营着一个偌大的庄园。游戏里的时间正好是秋季,小赵收获了成熟的南瓜和洋蓟。小赵对床的舍友,则沉浸于另一款《桃源深处有人家》的游戏,忙着建房、渔猎、耕种、烧窑。
“我很享受‘种田’的感觉。”谈到自己当“农民”的过程,小赵就像逃离了公司的格子间,放飞到爷爷的乡下农场。
在大学担任辅导员的袁老师注意到,现在有些大学生不再青睐有着激烈对抗、互相“厮杀”的竞技性游戏,相反,不强调高频的社交互动、努力让玩家“慢下来”的“赛博种田”日益受到欢迎。
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这种反效率的设定恰恰有着很强的治愈力。就像谷雨播种、霜降收薯、中元节放河灯、腊八节煮八宝粥,“赛博种田”也要契合农时,玩游戏也是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的深度参与。有的玩家可以和游戏里的村民建立联系,参与乡村的传统节庆,获得一种特别的体验。
数据印证着玩家对“赛博种田”青睐:有的游戏发行两年来,相关话题点击量过10亿;有的游戏仅2024年一年就售出超1000万份。一名头部游戏公司从业者表示,今年国内至少还要上线3款“赛博种田”类游戏。
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远离土地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在游戏中爱上种地?一个共同的答案是,“种地”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强的获得感、掌控感。在他们看来,在云端播种、在网上耕作,这样的收获很实在,令人既感动又踏实。
虚拟农耕类游戏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呈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许又姜宇指出,通过“种田”游戏,年轻人能够在不离开城市提供的物质便利的同时,精神上逃离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也认为,种田游戏不以剧烈的情节冲突为卖点,而是以慢节奏、细水长流的方式,满足了玩家对于轻松感和陪伴感的心理需求。
面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交场景带来的压力,部分青年群体选择与虚拟自然建立关系。这里没有人追问你的工资或婚恋状况,比起现实中的亲戚饭局,年轻的玩家更愿意参加游戏里“不用敬酒”的庆典。
“赛博种田”的热情,也在现实世界得以延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年轻人开始尝试将“数字农耕”转化为真实的土地体验,共享菜园、自然教育、“一日农民”等活动在城市年轻人中悄然流行。
“赛博种田”的兴起,意味着源于古老农耕文明的田园意象,对今日年轻人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于乐此不疲的年轻人来说,“种田”成了一个轻盈的符号——它不再是过去人们心中“落后”“脱节”“土气”的印象,而是创造了一种更简单、更平和、更可控的生活图景。也许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仍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他们只需鼠标轻点,就能用更低成本满足对田园牧歌的想象——“诗意地栖居”在数字组成的田野上。
原标题:《“云端种田”让年轻的心慢下来》
来源:半月谈
作者: 杨斯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