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问下来,逻辑是,现在的在线教育本质是「花钱让一部分人更有上升机会」,会制造不平等。另外商业化会影响公办教育,比如好的教师一定会纷纷下海(看看围墙内外的年薪就知道),会加剧这种情况。
之后政策就会干涉了。
医疗的本质至少看起来还是,商业化有利于普惠(技术发展会让医疗成本降低,不平等是阶段性的,长期均等)。
这个让我醍醐灌顶。
后来正巧有觉得合适的工作机会,就没再关注教育领域了。期间还是有很多猎头和 HR 来找,聊过后也难辨优劣,只觉得做的事情大同小异、是个有点迷雾重重的领域。
迷雾重重是因为,与其把在线教育说是互联网创新行业,不如说其实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培训教育行业,跟传统线下培训机构,差异性不大。
核心体现在三个方面:
最根本的应该还是第二点,它导致了第一点(因为技术暂时没法替代真实的讲师和好的内容)和第三点(技术不是核心,因此要靠内容和运营)。
K12 的教育里,老师的核心价值不在口述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想新东方老师们的课堂表演)以及表达内容后的互动(确定学生有没有在听,有没有掌握)。这是写死的内容无法提供的价值。
因此单纯的录播内容、互动游戏的课程,很难替代小班课和私教。
如果是双边平台,那就又陷入另一个两难境地:到底是充分发挥讲师的创造力、更突出讲师 IP,还是做成标准化服务的形式,更规范更像 B2C。
前者的教学效果最好,提供内容更佳,但讲师很容易就跳槽单飞;后者倒是不担心这个问题,却大大削弱了刚才说的作为老师的核心价值(吸引注意力+基于反馈的互动)。
所以我们看到头部做得好的在线教育公司,就是选择了前者的线上版的新东方。
至于为什么 AI 和新技术并没有革新教育行业,举几个例子:
这是我个人的观察,如果大家有很明确通过技术革新了教学质量的例子,欢迎留言 。
当然,我论述的是互联网和新技术没有根本性地改造教育行业。不否认线上版的新东方仍然是有新价值的,降低了授课成本等交易成本。
因为以上的原因,导致在线教育几乎没有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等这些互联网平台常见的效应,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业务。
从商业模式也能看得出:基本是赚 10 块要花 6 块的样子。
也正因为在线教育大都是线上版的新东方,才会受政策影响波及面这么广。
试想,如果一套自适应学习算法能让学生成绩显著提升,那应该直接申请社科院基金,然后通过教育部推广到全国的中小学校,toG 业务做得贼爽。
至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政策,前面也提到了。本质就是两个字:生育。目前民生中,最影响老百姓生育意愿的就是教育和房地产了,后者解决不能一刀切,前者则更容易起效。
教育的上升通道上,有两座大山:一是高考前的教育开支,把义务教育外的商业化处理掉,能大幅降低这块的家庭育儿开支,消除不平等;二是高考制度本身,这个的改造更任重道远、更加艰难,但看起来也不是天方夜谭了。
今天看到一条魔幻的新闻,学大教育开始布局餐饮咖啡。
逻辑倒也顺畅:学大教育有大量的学习中心,商圈位置都还不错,线下教育都关闭以后,摇身一变变成咖啡厅,说不定有做下一个瑞幸的机会。
细想一下,这些公司也都身怀绝技。
做智能硬件的,有设计师有产品有技术供应链,直接转型智能家居生态链,跟小米可以一拼。
有政府关系的,可以复制阿里云的成功,转型 toG,跟各地教育局做定制产品,教学工具(字节内部确实有高优推进的新项目「极课大数据」)。
转向做艺术、体育等素质教育我倒不是很乐观。这些教育一旦跟教育成本挂钩了,给大家压力了,也是政策的监管范围。
猿辅导,可以直接转型服务程序猿,连名字都不用改。程序猿搜题,平台幕后的「大数据」老师们现场写代码回复。
可以顺势推出给产品经理用的狗辅导,给设计师用的狮辅导。
还可以推出社畜面试辅导、社畜心理辅导、社畜黑话辅导等课程。
新东方老师们都技艺高超,可以去做直播或者 B 站 up 主,公司当场转成 MCN,原来的组织架构都不用改。
可别忘了,罗翔老师就是法考培训机构的。
在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估计马尔克斯会很喜欢的时代。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最后,马老师厉害。
上一篇:20210727QsHcta
下一篇:20210727UcPm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