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课程,本质是从挖掘需求到承诺兑现的一个过程,或者用句营销的话,叫做让用户看见触手可及的美好。
转化课,要更聚焦于好的选题,课程设计要倒过来,形成认知冲突,去放大需求,刺激痛点,让用户产生要远离痛苦的需求,并且让用户看到问题能被解决。
我们跑的是直播+社群的模式,0元3次课,转化正价,不到2000。我们在年初的时候,这个转化率非常低,到后来的20%,差了10几倍。
我们深度复盘了一下,过去的转化课转化数据低的情况,发现本质上是生产流程的问题!而且据我了解,很多家的转化课都存在这个问题。
在旧的流程里,上课的是主讲,但会有其他3方参与到流程里,学科设计课程,教研生产课程,主讲上课,由教学来进行磨课,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流程中的损耗,先不说设计的怎么样,每个传递环节都会有信息的折损。
① 课程是长期班主讲觉得长期班效果好的讲次,(一般是一些逻辑推理、搭配问题、统筹规划等)挖需能力弱,与校内关系不大(我们转化的大量成单是同步校内课程);
② 课程与课后家长会是割裂的,课上讲的事与课后卖课家长会没有关系;
③ 生产周期、迭代周期长,想进行内容调整,需要多放沟通排期,基本一个月,效率低;
我们做了流程上的调整,将做课、上课、迭代的人统一成一个角色,即自己做课、自己上课、自己迭代,主讲与运营、销售组长绑定,深度参与整个转化链路。
转化过程中,每天小复盘,每周(每期)大复盘,保证课程从1.0到2.0到3.0迭代,而不是一个课程的1.0到另一个课程的1.0。
① 市面上竞品在上什么课,选题、讲法好不好
② 本学期学什么,期末考试什么是重难点
③ 该年龄段孩子存在的问题
这三件事回答清楚,课程的品质能得到基本保证,将主讲和运营绑定,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转化效果,整个过程中,主讲设计课程产品、运营设计体验流程,以用户体验做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我先说一下整个转化的节奏,我们是怎么做的。共分为3个关键步骤:先产生关系、提供价值建立信任、再促单转化。
① 卖课就大大方方卖,不卖课就一句不提
因为我们转化的长期班,家长决策成本是比较高的,这可能是教育行业都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做的时候,都不找水军,课前、上课第一天的转化数据都是明显低于其他年级的,但第二天我们开始正式卖课之后,转化数据成倍增长,直接反超。
② 主讲多推,销售酌情往下减
比如课上主讲推暑假+秋季课,到了跟单的时候,如果困难,再酌情只卖一期,但如果主讲只推了暑假课,销售想多推,那会很难,用户体验也不好。
① 课程体验足够好,市面上较多的免费课程、用户接触到的产品类型足够多,对于0元课的会有一定的预期,需要在课程设计是超出预期,颠覆便宜没好货的认知偏差。
② 学习门槛足够低,主要针对群体是新用户,面对第一次上课的情况,从选题到设计到讲法要照顾到所有人(可能有时只是是一句话),互动形式上也要采用简单的能够出效果的形式。
③ 附加价值足够多,超出用户预期,创造惊喜,给到用户有用且愿意用且方便的资料。
1、我会去微信群里做直播开营仪式,而我的人设,是一个线下教学经验丰富,出差全国各地的培训老师
2、我会用家长能感知到的问题(当前年级常见),比如计算粗心马虎、比如应用题老师讲能听懂,自己做做不对,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等,进行拆解,分析背后的原因
3、根据孩子们的问题,设计直播课程,讲解课程的重要性
4、课上通过题目讲解,展示问题被解决的方法
5、通过对比,比如旧方法10步,还容易错,我的方法3步,不出错等,让用户感知我们方法的好用之处,让用户感知问题能被解决
6、站在用户角度,给用户做推荐
7、通过重要性、唯一性、紧迫性做快速成单
① 挖掘需求
把用户能感知的问题往前放,产生共鸣
② 问题拆解
讲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建立认知冲突。
③ 承诺兑现
通过讲的方法或者思路,证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再通过总结,前后效果对比,侧面烘托
按照用户体验路径进行过程漏斗拆解,并分析每一步动作对后续哪些环节有影响,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社群+直播3次课的用户体验路径拆解。
大家其实看得出来,影响转化的数据指标非常多,换句话说,只关注某个指标对最终的转化数据可能起不到什么大的影响。那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到找到核心指标,并找到和它相关的动作,做的更好就可以了。
两个标准:核心指标要满足与转化的相关性真实有效,并且能指导运营动作优化。
有些数据只是看起来有用!
比如课前的拨打(首通电话),很多销售管理层会要求“拨打率”这项数据,要求拨打率达到95%以上,但其实与最终的转化效果并没有很强的关系。
我们做了相关性调查发现,课前与用户电话沟通10分钟以上的用户,转化效果要好很多,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标准叫做“打透率”,再通过听录音,结合用户常见情况,帮助销售设计课前挖需话术,和用户聊透彻。这也是内容赋能运营的一种方式。
拨打没有用,打透才是关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内容方或者说中台,提供的物料,销售、前端不用,方案不落地,培训了也学不会,其实啊很多时候并不是人家不听话,而是因为你没有给人家使用场景,甚至你给的东西压根不适合销售。
别急着反驳!我举个例子大家再品。
销售问题:家长说孩子计算不好,怎么说?
你说:
x年级计算主要难点在于xxxxxx,孩子常出现的问题有xxxx、xxxx,再推荐几个练计算的好习惯xxxx,我们的课也会讲xxxx,赶紧报吧(很多学科培训都是这样,内容没问题,也很细致,但销售落不了地,记不住,效果也一般
我说:
孩子现在是不是有xx问题,这不怪孩子,其实是因为过去xxx导致的,我们从现在起,跟着我们的课程,上课xxx、xxx,下课xxx,xxx很快问题就能解决
可以品一下这两个的逻辑差别,因为销售的场景,需要的是短逻辑链,需要的是刺激、是报班冲动,而不是理性思考分析利弊。
所以给大家推荐一个销售关单逻辑,“今天、昨天、明天”,今天你有什么问题,是昨天什么什么导致的,明天跟我一起能解决。
大家的视角千万要做出转变,像刚才的培训,很好,很细致,但销售记不住,学科属性太强。类似的例子我就不多举了,当你把销售做为你的用户,那么你的培训内容,自然就有了使用场景。
我们前面讲,用户视角、用户视角,那如果作为一个学科、一个运营,销售团队不也是我们的用户吗?
第一:拆解用户体验路径,明确在整个体验过程种的用户触点有哪些
第二:确定核心指标,实时监控,过程种出现问题,及时调整
第三:多场景助力,群里、私聊、电话,文案、海报、短视频等多场景为核心指标赋能
第四:完善销售逻辑,提升关单能力
24K社群不定期会邀请资深的操盘手来会员群里进行分享真正实操的案例,持续地为行业和用户输出真实的价值。我们撮合着社群里每一个人的合作对接,最大化地推进有效资源的整合链接。
上一篇:20210807yNFP7K